原来我曾经是个这么有趣的人。。
深夜,下起了大雨。
我的电脑居然还有电?!于是,我决定将它余电用光了再去睡觉。
那么,有什么可以做的呢?
写代码?No,太费神!
看电影?No,怕被催眠了!
经过一番思量,我觉得打开自己的博客,来一个记忆时空穿越的——找寻自己。
追忆
慢慢地,已经有些模糊的曾经的自己,一点一点变得轮廓清晰起来。忽地发觉,曾经的我自己,竟然是那么有的趣~
200X年,我的博客创作是最高产的几年,完全达到“为赋新辞强说愁”的标准。一两句的发泄情绪的呐喊,居然也好意思开一篇文章。虽然是牢骚挺多,吐槽不断,只因对生活热情未变冷,将胸中的不快发泄完了,旋即激情满满的投入工作和生活中。
那时候的我,对生活细节观察、感知、洞悉,都很敏锐。喜欢摘抄段子,也是喜欢原创段子,文字表达随性,观点有些尖锐,有一点点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的feel。我怀疑如果脱口秀这个行业早10年出现,我至少能跟李诞、王建国他们齐名了!
总之,回看当年的自己,是那么的有趣、天真、率性,应当人见人爱,花见花开的吧。突然,很想写个自传,献给曾经我喜欢的自己。想到这里,忍不住哼起歌来:“I am what I am,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……我就是我,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……”
(Sorry,“自恋症”又犯了~)
现实
思想拉回到现实,中年的自己确实不那么可爱,那么又该怎么办?
像某些一样,选择抛弃TA吗?
不!每个阶段有其可爱与美好之处,但身处其中的我们自己也许未能当即感受得到。等时空距离变大之后,我们像今天一样回看当年,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。
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:“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”,说明万事万物都是流变的。如果推论到人生之上,那么同一个人的少年、青年、中年,老年,每个阶段其实很可能扮演者并非同一个“人”,或者说皮囊中所装载的并不是同一个灵魂。笛卡尔说“我思故我在”,或许在思想活动停歇的时候,那个曾经叫做“我”的意识存在已经泯灭掉,取而代之的事现在正在做“本体论”思考的这个“我”。学会欣赏或者批判当年那个曾经寄居在同一个躯壳中的灵魂,才能更好与让今天的自己轻装上阵,活成下一任的自己喜欢的样子。
说到这,我想起有一种解读《西游记》的观点:西天取经团队的师徒四人加上一匹白龙马,性格迥异特点鲜明。但是将他们分别编排到一个普通人的不同年龄阶段,从而把他们看成同一个人,似乎也挺自洽的。
- 白龙马,代表幼年的自己。只是乖乖地跟着大人走,不哭不闹的。
- 孙悟空,代表少年的自己。青村叛逆期的娃,敢打敢闯,怼天怼地怼空气。
- 猪八戒,代表青年的自己。经历社会毒打后,变得有些许油腻圆滑。
- 沙和尚,代表中年的自己。四平八稳,沉默是金。
- 唐三藏,代表老年的自己。老成持重,心有执念。
ENDING
好了,胡扯到这里,一种哲学理论框架的论点论据论证似乎都有那么一点点了。正当我要准备展开详细论述之前,电脑的电量已经不到7%,既定目标已经完成。Good Night~(似乎我又错过一个让人格分裂的机会。)